找到相关内容253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浅释(1)

    堂  这篇序是明代洪武六年(1373)阿育王寺的僧人崇裕为重印此书而写的。序的第一层意思,是对大珠和尚及其著作的赞颂,指出善知识对于修持者的作用是巨大的,有如大海里的航船,长夜里的火炬,能引导度化众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762084.html
  • 趣谈古琴对中国禅文化的影响

    道教徒要在世界上度化众人,而初期的道教徒又都是社会下层中人,不能理解道家的高深、玄妙的哲理有关。   东汉时的《太平经》,载有道教最早的音乐理论,从中可以看到儒家礼乐观的深刻烙印。经中说:“得乐人法者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5862096.html
  • 观音与妈祖的相关性研究

      于君方:《多面观音》,《香光庄严》第五九期, 1999年月,页72-79。  于君方:《现身南海度化善才龙女》,《香光庄严》第六一期,1999年,页96-113。  于君方:《中国的慈悲女神-观音...

    林嫣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4062199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四句偈之阐述

    缘,去度化众生时,当您感觉心不太自在,心不能安定时,或心觉 扭得不舒服,就是碰到境界了,此时更须用功念佛、打坐修法,让您的心自在,让身体的气脉通顺。气通,自性所遭遇的逆境就自在,为何?因碰到障碍,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5062395.html
  • 佛教对“社会问题”的看法

    七难”,即:火难、水难、盗难、风难、鬼难、囚难等。观世音菩萨也能满足人“求男得男、求女得女”的愿望;甚至观世音菩萨能变现各种不同身分来度化你。  举个例子,若人陷入大火,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火不能烧;...佛教是用大慈悲摄受你,尽量给你欢喜,给你满足;但是,如果依然冥顽不化,只得用力量来度化你。这就等于一个家庭里,儿女需要父亲严格的教育,也需要母亲慈爱的照顾;严的折服,慈的摄受,同样重要。所以《禅林宝训》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4262502.html
  • 佛教对“应用管理”的看法

    ,主动帮忙他人解决困难,救脱困境,让众生得以无忧无惧。另外,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音声而随缘度化,圆满众生所愿。贪欲者,他以布施喜舍来帮助;嗔恨者,他以慈悲来教化;愚痴者,他用智慧来引导;疑嫉者,他赐信心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4562505.html
  • 龙门石窟北朝本生、佛传及因缘故事图考索

    既有表现释迦牟尼“前世善行”的本生故事(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、须达那太子施国宝白象);又有宣扬与佛有关的度化事迹(阿育王施土、普光王授记、莲花供养、莲花化生童子等);但主题乃是表现释迦牟尼现世事迹的佛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1762759.html
  • 宇宙论与禅定:从《起世经》到大乘佛学

    度化有情。寂护(S antarak sita)在《摄真实论》(Tattvasngraha)里这样解释:  3549.诸佛无生死,以离五趣故,不在流转中;众生之所见,唯是佛化身。  3550.已离不净居,...

    (英国) Rupert Gethin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0663105.html
  • 大乘菩萨心行与理想的佛教女性观

    阿逾阇国普扬大乘,度化国内城中七岁以上童男童女皆习大乘,成为佛化社会。  其实此经仅从经题已可见对胜鬘夫人的高度赞赏。师子吼又作狮子吼,佛教常用来比喻佛以无畏音说法。狮子为百兽之王,佛亦为人中至尊,称为...

    杨孝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00363160.html
  • 大日如来的精神与内涵

    救渡一切有情的精神。释迦摩尼佛应化到娑婆世界,祂的一生,处处  所展现的是以无量的身份〈智慧〉来度化众生。  胎藏界曼荼罗的南方为萨埵院与除盖障院,是依大日如来的大智  慧所产生的。顾名思义,吾人若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12063170.html